图为工人正在作业。 渝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白木沟双线特大桥全长570.2米,连接陈家院子隧道和白马山隧道,由中铁二院设计,中铁七局承建。
据介绍,受西南山区地质结构影响,该桥采用异形结构设计,含有1孔24米桥梁、11孔32米桥梁和一座48米+80米+48米的连续刚构桥等组成部分。
图为渝湘高铁重黔段白木沟双线特大桥。 渝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供图本次合龙的是48米+80米+48米连续刚构桥梁,合龙段长2米,桥面宽12.6米,浇筑混凝土42.52立方米,耗时两个多小时。此次合龙,也标志着全桥的合龙。
合龙后,后续施工将继续推进。施工方中铁七局介绍,为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项目部提前安排员工进行了调休,春节期间将不停工。
图为渝湘高铁重黔段白木沟双线特大桥施工现场。 渝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供图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规划中厦渝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重庆黔江至主城区的旅行时间将从现在的4小时缩短至1小时以内,极大改善沿线居民的出行条件。(完)
走向智能 迈向纵深****** 作者:叶明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在过去一年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让媒体持续融合发展在参与社会公共治理进程中更加凸显自身价值,在内容、技术、体制机制、行动路线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也继续朝着更加深入、务实的方向迈进。 技术的不断突破,给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实践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可能。一方面,主流媒体全面加强可视化内容生产,借助各类传播渠道和传播契机,在政务信息传播、网络直播带货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比如,以中国长安网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粉丝量破千万,以四川观察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运营、推广模式成功“破圈”。 另一方面,主流媒体的融合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拓展,持续衍生出交叉融合的新样态,借助内容跨界融合占领新的传播阵地,在旅游、教育、扶贫、卫生、科技等领域寻求跨平台、跨行业、跨体制、跨业态的深度融合,通过次元破壁实现多维突破。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湖北打Call推出的“小朱配琦”公益直播带货,《人民日报》与“丁香园”联手打造“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地图”,这些都成为主流媒体创新融合方式的生动注脚。 另外,新技术在内容生产方面表现得尤为抢眼。其中,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把AI、5G与全息成像技术相结合,打造了3D版AI主播;今年5月,12家省市主流新媒体联合组建全国首个区块链新闻编辑部,借助区块链技术确保内容真实性与透明性。 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融合”已经成为标记当今时代的符号。对于主流媒体而言,融合之路依然道阻且长。尤其,智能技术参与内容生产的深度、大数据对用户个性化识别服务、媒体实现跨界融合的现实行动路径以及在泛媒介环境下与最广泛人群连接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这些,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继续考验着媒体人的创新和智慧。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5日 12版)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